刺楸(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),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,其毒性为小鼠腹腔注射皮的氯仿和甲醇提取物1,000mg/kg,出现活动减少、眼睑下垂、四肢无力、翻正反射消失、呼吸抑制、死亡。从心材中分离出一种皂甙,杀白蚁作用强。
刺楸树干灰色,长纵裂,布有粗大硬棘刺。刺楸木材质硬,木理通直,供建材,家具和铁路枕木用。
五加科,落叶乔木,高20-30米。叶近圆形,5-9裂,长10-25厘米。伞形花序聚生成顶生圆锥花序;花瓣5,白色;子房下位,2室。果球形,径4-5毫米。熟时蓝黑色。
产各地,生于山地疏林中。自东北至华南均有分布。
安徽省祁门县祁红乡松潭村路边一株刺楸(见图),树高9米胸围0.8米,树龄稍低,但生长甚佳,枝叶繁茂,结实累累。
树皮有收敛镇痛作用,治霍乱、赤白痢及风湿痹痛、脚气、腰膝痛等;种子含油量约38%,供制肥皂等用;木材硬度适中,可作建筑用材。 深裂叶刺楸var.maximowiczii Hand.—Mazz.与种的区别为裂片深达叶片的中部以下,椭圆状披针形,背面被毛较多。产镇江地区。
【别名】钉木树、丁桐皮
【来源】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,以根、根皮或树皮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切段,晒干。
【性味归经】辛,平。有小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祛风利湿,活血止痛。用于风湿腰膝酸痛,肾炎水肿,跌打损伤,内痔便血。
【用法用量】 3~5钱。
【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特征分布
刺楸原产于山地的疏林中,在中国从东北到华南都有分布,日本、朝半岛也有分布。刺楸适应性很强,喜阳光充足和湿润的环境,稍耐阴,耐寒冷,适宜在含腐殖质丰富、土层深厚、疏松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。可在春季进行移栽,栽种时施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。栽后浇透水,平时管理较为粗放,天气干旱时注意浇水,每年秋末落叶后在根部周围开沟施一次腐熟的有机肥,并浇足封冻水即可安全越冬。其病虫害主要有刺、褐斑病,应注意防治。 刺楸的繁殖以播种为主,在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摘,取出种子进行沙藏,第二年的春季进行室外畦播。此外,也可用根插繁殖。刺楸叶形美观,叶色浓绿,树干通直挺拔,满身的硬刺在诸多园林树木中独树一帜,既能体现出粗犷的野趣,又能防止人或动物攀爬破坏,适合作行道树或园林配植。此外,刺楸木质坚硬细腻、花纹明显,是制作高级家具、乐器、工艺雕刻的良好材料。刺楸树根、树皮可入药,有清热解毒、消炎祛痰、镇痛等功效。刺楸春季的嫩叶采摘后可供食用,气味清香、品质极佳,是美味的野菜。刺楸在我国的东北和朝鲜、韩国、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。